研究速递| 中国的绿色转型:禀赋结构、投资和就业
作者 Yan Wang

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举世瞩目,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然而,这种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生产力的损失。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如果中国能够转向更加绿色的增长模式,那么到2030年,中国国民总收入将净增2.7%。因此,中国结构转型必须是绿色的,这也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作者最近与Hefeng Tong和Jiajun Xu合著的一篇期刊文章中,讨论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 禀赋结构,尤其是人力资本结构,对绿色转型是否重要?
- 人力资本投资会创造更多绿色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福利吗?
研究表明,将投资转向人力资本将通过减少污染和延长预期寿命显著改善人民福利;中国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绿色产业将迅速扩张,创造大量绿色就业岗位。
作者首先对作为禀赋一部分的中国人力资本和不同时期的中国产业结构进行了考察,然后给出了不同人力资本投资情景下的建模结果,最后讨论其在中国政策和气候方面的意义。
禀赋结构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关注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是三种影响一个国家生产和福利的典型资产类型。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相比,人力(和社会)资本与自然(和生态/环境)资本历来受到的关注较少。过往的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缺乏保护自然资源和控制污染的政治动机,导致了自然资本的过度开发、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然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是人民福利的直接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贡献因素。
对人的投资可以保护劳工并改善安全——这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如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合理分配且有针对性地帮扶穷人,就可以促进社会包容。通过更好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对妇女的教育和信息交流,对人进行投资也可能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本和环境。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其比较优势,一个经济体在特定时期的最优产业结构是由其比较优势内生决定的;投资是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以前的最优向新的平衡发展,改变其禀赋结构的主要工具。如果政府一味选择以重工业为主的“追赶”战略,而无视国家的比较优势,它可能就不得不扭曲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价格,以保护无法存活的企业,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另一方面,通过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利用其自然和人力资本,在促进清洁能源技术使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绿色发展的时机
中国经历了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直到1984年,中国50%的出口由原油、煤炭、畜产品和农产品构成。经过40年的改革和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在联合国行业分类中,中国的工业部门下涵盖了最为全面的行业分类,覆盖大多数的细分行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或许是为了让位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GDP贡献占比都出现了萎缩。一部分由于城市化和大规模硬基础设施发展带来的需求,建筑行业和黑色金属行业(包括钢铁)得到了扩张。
然而,尽管实体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张,但中国的禀赋结构仍在向人力资本倾斜。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似乎滞后于其禀赋结构的变化,而(中国)所经历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带来了高污染和高碳排放。人力资本的快速扩张表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已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技能服务业。这一趋势也预示着未来在华投资的方向。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转型。五年计划的绿色化程度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得到了中央、省、地方的全面落实。绿色政策的实施也使得中国空气污染显著减轻。
中国政府制定的绿色政策也得到了更有力的执行。以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为例,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实现了产能过剩的大幅削减。2018年底,全国钢铁金属冶炼、轧制加工企业2.2万家,比2013年底下降42.2%,年均下降10.3%。其总资产为6.5万亿元,较2013年底减少4.7%,年均减少1.0%。与2013年底相比,员工数量减少了47.5%。
中国的绿色转型——主要发现
绿色转型可以被定义为当前的产业结构向使用清洁技术或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的低污染强度和低污染物排放的绿色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一个更有利于人民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研究以2000年的数据为起点,以2000-2015年的数据为历史标准校准模型,模拟了中国2000-2030年的发展路径,明确了相关政策及其对绿色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考察了三种情景:基线情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重点的绿色情景和将税收收入用于绿色投资的税收分配情景。
在绿色情景下:首先,通过改变绿色投资方向,有形资本将在未来(2016-2030年)向绿色领域重新配置。第二,通过改变政府行为,支持绿色经济,将更多的财政投资用于教育和公共卫生,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第三,政府将对污染物排放征收环境税,以减少污染的诱因。调整税收分配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
总地来说,中国的绿色转型可以产生以下三个结果:
- 政策变化不会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但在后期,第二产业的生产率会更高、更有竞争力;
- 该模型预测,无论是从绿色就业的比例还是从绿色部门在经济中的占比来看,绿色部门在经济中的占比都将显著上升。服务业的扩张可能会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
- 与基线情景相比,绿色情景提高了人们的福利,尽管GDP增长率略有下降。人们的预期寿命将会延长,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得益于绿色转型,到2030年,人们的平均寿命预计将延长一年。
走向绿色发展道路将对中国未来的增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不可控制的。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0.1至0.3个百分点,但如果考虑到污染减少的影响,总体效果将是积极的。
图1:十大部门分布情况,基线情景(左)与绿色情景(右)

图2:绿色和基线两种情景下的绿色就业比率

中国绿色转型的政策和气候意义
通过情景分析我们得出了中国绿色转型的六大政策意义:
- 绿色情景下第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更高,这意味着虽然部分非绿色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会下降,但整个第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 虽然人均收入将略低于基线情景,但在绿色情景中贫穷人口率将得以减少。
- 在绿色情景下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 绿色转型将需要省级和地方政府更多的资本投资,而不是仅仅依赖中央政府的投入。
- 相对适度的环境税收政策不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 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政府需要预先警惕并提早采取措施保护传统行业工人。
总之,除了实施结构性改革,使工业转向有利于气候环境的活动外,投资于人力资本,如教育和医疗,是减少污染的关键途径。
阅读期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