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如何影响了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作者 Jake Werner
如今的中国和美国政府似乎都正日益走向选择将近年来中美双方互利共赢的历史认知抛弃的道路。
曾经认为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如今两国的精英都认为对方的国家利益甚至民族特性与自己国家的互不相容。在美国看来,中国支持威权主义,阻碍了全球经济竞争中立市场框架的理想。在中国看来,美国主导着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拒绝给予中国应有的地位、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双方都阐述了各自对理想的国际秩序的愿景。以下是对双方愿景对比的总结:

这些核心原则的截然相反看似印证了中美双方是因为不可调和的利益和价值观差异而分道扬镳的新说法。然而,回顾过去 40 年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参与,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中,Jake Werner 尝试探讨了中国领导层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愿景的根源,即中国在上升的新自由主义体系中的具体处境和地位。
在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中,当代中国远非异类,而是恰恰相反,受到了该秩序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 资源配置从官僚驱动到市场驱动;
- 劳动形式从福利丰厚的永久性工作到福利少、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
- 工人阶级权力从工作场所的劳动力赋权到工人阶级的软弱无组织;
- 社区形态从围绕稳定就业组织建立起来的紧密社区,到更高流动率、变动率和多样性,但社会联系较弱的社区;
- 责任形态从集体责任到个人责任;
- 劳动价值取向从赞美工人到赞美企业家。
中国深度地参与了新体系的普遍特征的形成,但也发展出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的一些特征。不同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海外反对者的分析体系,Werner 并没有将这些特征归结于中国古代文化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本质,而是在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中探求了其中根源。
为了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保持增长,中国不得不在吸引和留住外国投资方面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实现自由化,同时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教育,通过压榨劳工维持低工资,并抑制随着自由化而加剧的对于不平等和腐败问题的社会不满。而中国对此的解决方案不是通过削减政府权力来释放市场,而是重塑政府权力,赋予它新的权力来管理新自由主义下的改革,同时保持后续改革所需的稳定性。
中国的做法成功地促进和维护了政府的合法性,但政府的突出作用也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主导价值观产生了剧烈冲突。从中国精英阶层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四十年的执政中取得了超凡的成就。但中国也因其所选择的体制内的崛起道路而持续受到外国的否认。
无论是涉及到人权问题、产业政策问题,还是国际机构民主化的必要性问题,中国领导层都认为中国的成功和意愿受到了持续的否定。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体系的既有秩序下不断成长和进步,而另一方面,中国受到来自该体系主导者的排斥和敌意,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中国精英阶层中引发了骄傲和怨恨的双重情绪。这反过来支持了中国的国家特色与众不同甚至优于其他国家的说法,同时又引发了对新自由主义阻碍全球发展的一种普遍性的批判。这些意识形态潮流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提出挑战,但并非无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因为它们本身就来自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西方评论家经常将中国官方思想视为中国政府为掩盖其威权主义权力政治做出的无意义的装饰,但 Werner 认为这是错误的。首先,中国对其目标的基本叙述是连贯一致的。其构成要素之间也许并非天衣无缝,但总体而言,其要素之间的结合发展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是均可构成相当的优势和吸引力的。其次,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宣传其对国际秩序的愿景,表明其在政策和政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有外国观察者指称中国外交政策行为虚伪,但中国领导层认为,这些不一致是合理的,是为追求这些原则的更大胜利而做出的小妥协,这与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中国的国际秩序愿景植根于近几十年来的斗争和胜利,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的精英阶层来说意义重大——即使其愿景作为维护其体制的结果的意义超过其作为官方行动的动机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中国国际秩序愿景中的某些方面可能有助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以解决全球体系内日益危险的紧张局势:全球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水平下降,同时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导致大国之间产生了一种生存斗争的观念。另一方面,中国国际秩序愿景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加深这场危机。如果主导全球体系的一方拒绝对中国的观点予以承认、破坏中国的外交议程,中国领导层内部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可能加强,而建设性的倾向更可能被削弱。
相反,美国政策制定者应该寻求将劳工权利、生产的绿色转型和文化多元化等中国在其国际秩序改革愿景中忽视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际秩序愿景的普适方面——全球发展权利、政府指导资本为社会目标服务、全球治理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全球公共产品等相结合。
围绕这种改革愿景开展的国际合作,将能够为超越新自由主义、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开辟道路,造福中国、美国和全世界人民。
阅读英文摘要 阅读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