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在斯德哥尔摩+50会议上与中国开展环境合作的三种方式

图源:Zhang Kaiyv via Unsplash

作者 Cecilia SpringerRebecca Ray

自5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环境合作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能够成功合作的关键基石。彼此合作,而不是孤立,将中国带到了2015年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谈判桌上,并激励中国在2020年作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中国在2021年承诺停止为海外煤电提供融资,这也使20国集团也在此后不久作出了类似的承诺

鉴于当今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和自然资源保护采取紧急行动,于6月2日至3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个50周年会议,即“斯德哥尔摩+50”,应成为一次抵制分裂言论,激励各国加倍合作,从而与中国共同追求气候和环境目标的国际会议。

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历程

全球环境合作为中国国内的环境政策奠定了基础。1972年,也就是第一届斯德哥尔摩会议将各国聚集在一起解决环境问题的那一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32美元。彼时,中国正尝试从“大跃进”的灾难性环境影响中走出来。一些学者将中国在那个时代重塑和克服自然环境的方法称为 “反自然的战争“。1972年中国刚刚加入联合国时,中国国内仍然有许多人认为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然而,同年中国参与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则是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刺激了中国国内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出现。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年,中国国务院召开了自己的环境保护会议,随后,支持环境政策制定的相关政府机构不断增加。

另一全球环境会议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1992年的里约峰会(正式名称为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再次聚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讨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和后来的生态环境部(MEE)前负责人解振华所阐述的那样,这次会议促使中国制定了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在1998年将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现在的MEE)由此诞生。

这些多边环境论坛不仅刺激了中国国内环境政策的制定,而且作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中国目前还在全球成功的环境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还通过主导相关会议的召开来展示其领导力。2017年,中国首次主办联合国环境会议,即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会议。中国还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BD COP)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

随着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足迹,中国不仅在国内,并且在海外都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最近发布的一份《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表明,中国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样应用到其海外活动中。在未来,为减轻“一带一路”倡议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多边环境论坛达成国际合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三种合作的可能性

在斯德哥尔摩+50会议上,对三个领域的关注将有助于让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利用这一契机,与中国合作,共同改善全球环境。

1. 加强气候合作

中国一直非常愿意在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特定领域进行合作,例如减少甲烷排放,这也是去年中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COP26)上发布的《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的重点。随着中国寻求其海外参与的去碳化,气候合作有了更多空间,得以使“一带一路”倡议从“棕色”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并满足沿线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气候兼容型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年度气候峰会和G20等会议仍将是西方国家与中国接触并共同提出新承诺的重要机会。同时,更深层次的合作将需要转向共同融资机制,例如建立新的联合气候或清洁能源基金,或更积极地参与中国已加入的现有基金,如绿色气候基金。

2.降低生物多样性的风险

去年,中国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用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资金和确定需要资金的关键项目来推动这个基金的运作。除昆明基金外,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作出更多的融资承诺。为了配合融资承诺,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框架,以治理“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这些框架的制定超越了东道国的要求,成为了国际良好做法的实践范例。目前,为监测和实现这些良好做法,各国仍需要进行持续的合作,中国还可以与具有较长海外参与历史的国家之间进行三方交流,以改善东道国的监管框架。

3.加强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全球需要为南方国家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据估计,到2030年,每年需要将全球GDP的2%用于可持续基础设施,以实现发展目标。通过三方合作等机制,发展融资机构(包括双边和多边机构)可以分担风险,以尽量减少每个参与机构的风险,覆盖更多地区和部门,并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总量。中国在其最近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呼吁与全球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融资机构还与多边开发银行建立了共同融资基金,并与非中国的双边融资机构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他全球基础设施倡议,如“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和“全球门户”,应进一步考虑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方面与中国合作可能获得的利益。

      加强以上这三个领域的合作可以为未来50年解决环境问题的进程定下基调,自1972年第一次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环境问题已经变得愈加紧迫。随着中国如今在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成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

      *

      阅读英文原文

      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获取实时更新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