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基础设施融资 – 新常态、新技术、新融资

新冠疫情(COVID-19)的蔓延以及持续的俄乌战争正深刻影响世界的发展。同时,健康危机后,各国复苏不均衡、迫在眉睫的滞胀以及全球气候危机等因素,都加剧了各国发展方面的巨大差异。从长远来看,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EMDCs)的前景仍然受到疫情的持续性影响——失业和教育缺失会导致劳动力技能水平下降、投资急剧减少、债台高筑以及金融愈加脆弱。
作为2022年G20峰会报告《新常态、新技术、新融资 》的一部分,Justin Yifu Lin和Yan Wang在本章节中探讨了如何克服基础设施融资不足的问题,并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如何实现绿色融资、耐心资本和股权融资提供了相关建议。
主要建议:
- 鉴于基础设施融资存在巨大缺口,Lin和 Wang认为后疫情时代的议程很明确:各国必须优先考虑与其国家自主贡献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计划相一致的基础设施项目,以解决其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
- 二十国集团峰会应呼吁包括私营部门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不再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新建燃煤电厂提供融资。
- 二十国集团应在提出新的倡议和协调全球努力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可选方案之一,是利用6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SDR)的一部分,为绿色基础设施建立全球绿色金融基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成立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信托”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良好一步,尽管规模还远远不够。
- 二十国集团应加强对多边主义的支持——包括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和基金,也包括新成立的多边开发银行,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
-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边开发银行、评级机构和发展从业者需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如供水、电力、交通枢纽和电信中枢——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本。
- 债务减免和绿色转型都需要创新。 Lin和 Wang 呼吁国际金融机构承担更多的责任,支持(而不是拒绝)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创新方法和倡议。
为了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国家都需要知道政府拥有什么(资产)、欠了什么(负债),将耐心资本与“脚底抹油”的资本区分开来,并将长期(结构性)和短期(流动性)问题区分开来。我们必须共同努力重振对软硬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大疫苗接种渠道,优化数字连通,投资绿色基础设施,沿着可持续、有弹性和包容性的道路实现增长,以期到2030年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阅读中文报告 阅读英文原文 阅读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