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比较全球两大基础设施倡议

图源:C Dustin via Unsplash

近年来,为打破互联互通存在的瓶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相应上升,导致全球南方融资缺口进一步扩大。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可持续基础设施方面每年还需追加3.2万亿美元或全球GDP的2%的投资,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方面每年需约7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和七国集团(G7)主导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PGII)应如何定位,来弥补全球南方进一步扩大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

在最新一篇工作论文中,Oyintarelado (Tarela) MosesKeren Zhu描述了这两大倡议的发展现状,并对比较了它们的特点。经比较发现,这两大倡议具有关键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这些发现指明了可以进行短期或长期合作的潜在领域,并为东道国提供了弥补基础设施融资缺口的选择。

1:比较“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

* PGII成立于2022年,但其前身“重建美好世界”倡议成立于2021年。 ** 未收录全部引进标准。 来源:作者可视化处理。

主要发现

  • 聚焦基础设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PGII都专注于为以中低收入国家为主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若PGII要实现其承诺,这一相似性将为两项倡议携手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提供可能,这样一来,全球基础设施发展获得的公共融资金额也将大幅提升。
  • 从意向到实施的演变:在一段模糊笼统、没有明确目标的时期之后,两者都经历了细化。
    • 就“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中国花了两年时间将最初宣布的“一带一路”建设阐释为可实施的倡议。同样地,PGII也先是在2021年以“重建美好世界”倡议(B3W)的形式公开发布,接着才演变成设有具体目标、具备更多协调可能的倡议。
  • 对现有发展援助工作的品牌重塑:两项倡议都对现有的发展援助工作进行了品牌重塑。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之前和之后承担相同的支持中国企业和出口的任务,七国集团融资机构依然承担原本的职责,但现在被标记为为PGII做贡献。
  • 将国内发展作为优先事项:相似地,两项倡议都将国内发展设为突出优先事项。中国领导人希望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缓解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充分利用外汇储备,通过硬基建加强与世界的互联互通,维持外交关系,而美国计划以实施PGII为途径,提升美国在国际基础设施发展的竞争力,为国内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 使用相似的融资工具:两项倡议都利用了公共融资工具。“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依靠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国有保险机构、发展基金及其它贷款机构,PGII也鼓励从G7公共机构融资。
  • 聚焦绿色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和PGII都注重绿色发展。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已被定为中国的优先政策,七国集团也优先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项目。
  • 硬基建对比软基建:“一带一路”倡议和PGII对硬基建和软基建项目关注点不同。后者关注更为“软性”的成果,即,改善气候、卫生和卫生安全,促进数字技术现代化,推动性别公平和平等。与之相比,中国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
  • 项目和融资规模:两项倡议在项目和融资规模上也有所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特大项目,占2013-2019年期间中国政策性银行融资项目总额的55%2870亿美元中的1580亿美元),而PGII主要支持中小型项目。
  • 由国家融资还是私营部门融资:与主要依靠公共双边贷款以及由国有银行和基金支持投资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同,PGII寻求调动双边和多边工具来激活私营部门所具有的数以千亿美元计的资金。
  •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协调的水平: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和PGII在参与主体的数量和协调的水平上也有所不同。
    • 国家级指导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国务院,由副主席领导,协调各部委、机构、省份、开发银行和国企之间的工作。
    • 与此同时,PGII至今尚未能建立一个统筹各方、专项事务专项管理的跨国协调机制。相反,七国集团各成员国似乎只专注协调本国机构分内的PGII相关工作。

基于以上的一些相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和PGII的下设机构应当考虑在短期和长期内进行合作。然而,如果短期内无法达成合作,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和PGII可以追求互补性竞争。研究人员建议,受援国应利用倡议之间的差异性,为本国开发项目协商出最优交易。

阅读工作论文 阅读英文原文 阅读英文报告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