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中国经济关系与非洲低碳工业化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成立和2006年中非发展基金设立以来,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关系得到显著增长和深化。然而,中非日益深化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已成为讨论其构成、目标、性质及对非洲工业和经济发展影响的主题。
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如何影响非洲国家制造业的碳强度呢?
由 Solomon Owusu、Keyi Tang 和 Gideon Ndubuisi 撰写的最新工作论文探讨了在中国与非洲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对非洲低碳工业化的影响。
本文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集,涵盖了2003年至2014年间中国对34个非洲国家的制造业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并使用《金融时报》的数据部门FDI Intelligence提供的交易级别外国直接投资数据。该面板数据集还整合了目标国家所有其他外国直接投资信息,以计算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占一国每年所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作者将这些数据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所提供的相同目标国家在相同年份的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占总燃料燃烧份额的数据进行了合并汇总。
主要发现:
- 中国的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非洲的二氧化碳排放。若中国的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继续投入非洲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那么这种碳排放影响会加剧。尽管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样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却并未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 作者将这一发现归因于两个机制:一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二是与国际最佳实践相比,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的实际执行上存在次优化现象。
-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没有显著影响。
- 在环境法规健全的国家,与中国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碳排放量较低。
本研究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首先,作者指出环境法规亟需加强。非洲政府和决策者必须优先加强环境法规,以确保各行业,特别是接受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严格遵守环境标准。这需要建立和执行排放限制,促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执行机制。
其次,作者主张当务之急是鼓励中国投资者和其他外国投资者优先投资环境可持续项目和行业。这可以通过提供税收减免或对绿色工业部门投资给予补贴等激励措施来实现,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和已有能力,在长期内逐步向新的生产力和创新性绿色产业转型过渡。
最后,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的投资促进政策的重要性。这些政策应增强非洲国家采用和实施低碳制造业实践的能力,支持国内制造企业整合低碳制造创新和技术,按照绿色产业政策的目标提高生产流程中的资源效率。
总而言之,这些发现突出了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参与和非洲环境后果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强调了加强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以便在利用中国外国直接投资获取更多发展效益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环境成本。
阅读工作论文 阅读英文原文 阅读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