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逆转风险:加速中国海外开发性融资的环境治理改革
2008年以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开发性融资已达到近5万亿美元。其增长的趋势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得到其所亟需的缓解,据估计,该资金缺口将超过3万亿美元/年。
2008年以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开发性融资已达到近5万亿美元。其增长的趋势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得到其所亟需的缓解,据估计,该资金缺口将超过3万亿美元/年。
早在 2017 年,中国便已出台三份官方文件,强调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应推动《巴黎协定》和 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共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始终仍有批评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不断增加、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经过八年的发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通过促进新投资、连接基础设施网络和促进国际贸易,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收益。在这一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在一直在发展对外投资和融资的环境管理框架。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提出的第八个年头,中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而在这背后,中国决策者一直在制定管理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融资的环境管理框架,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帮助各国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边开发性融资来源国,并可能通过其包括上十亿美元主权贷款的 “一带一路倡议”(BRI),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开发性融资贷款国之一。然而,公路、铁路和发电厂等开发项目常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原住民土地带来损害,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中国海外开发性融资在这一方面的潜在风险知之甚少。
随着绿色能源市场的发展,锂作为一种用于可充电电池和其他可持续能源的原材料,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尽管锂产品可以帮助各国减少碳足迹,但其提取过程远非环保。因此,各国政府和投资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权衡下做出艰难的决定。
在中国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恢复的同时,中国已经看到了关键产业的率先复苏。中国国内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方面,是中国对拉丁美洲锂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对锂矿的投资。而中国对南美采矿业的投资——以及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
低碳技术的国际融资是驱动全球向净零排放能源系统过渡的主要因素。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实现自身的脱碳目标、要求国内融资配合一致的同时,跨境融资也必须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
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拉丁美洲快速增长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投资国。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国似乎成为了拉丁美洲的一个新的主要投资和经济资源的来源。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GDP Center)的博士生研究员Victoria Chonn Ching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中,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分析了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