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小而美”的“一带一路”:中国谨慎恢复参与全球能源融资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对非洲贷款(Chinese Loans to Africa, CLA)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2000~2023年间,中国贷款方为49个非洲国家政府和7个区域借款方提供了1306笔贷款,共计1822.8亿美元。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之际,最新政策简报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的贷款情况。
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为海外大量煤电厂提供了贷款和技术。据估计,这些海外煤电厂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45亿吨,中位使用年限为7年,这与东道国所追求的气候目标,以及全球气候目标渐行渐远。为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2°C)以下,全球的煤炭消耗量需要在2050年前减少约95%(85%)。因此,许多煤电机组将不得不提前退役,即在其40~50年的常规使用年限到达之前关停。
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标志着化石燃料时代开始走向终结,大会强调,要通过大幅减排和财政大力支持,确保能源转型迅速且公平,并将此列为优先事项。但是,燃煤电厂转型涉及诸多问题需解决,如获取政治支持、与运营方合作、规划并确定转型优先级、确保对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实现公平转型、重新规划电力供给和电网传输、解决法律和制度相关问题、确保气候和社会结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等。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管理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估算,在2000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向全球65家公共借款人的能源项目共提供331笔贷款,总额达2250亿美元。
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运营的中国对非洲贷款数据库(Chinese Loans to Africa Database, CLA)最新更新估计,从2000至2022年,39家中国借贷机构向49个非洲政府和7个区域性机构提供了1243笔贷款,总额达1700.8亿美元。2021年和2022年合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借贷机构向非洲政府提供了总计16笔新贷款承诺,总额达22.2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对非洲的贷款金额连续两年低于20亿美元。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的最新政策简报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的贷款情况。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海外发展项目提供了大量融资。然而,近几年来中国海外发展融资一直处于总体下降的趋势。在新冠疫情时代,中国海外发展融资的状况如何?展望未来,中国恢复其大规模贷款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最新发表的一篇政策简报中,研究人员分享了对2008年至2021年间中国海外发展融资状况以及借款国、行业和贷款类型变化的见解。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和两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为世界各地的发电厂提供资金。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更新的2022年中国全球电力(China’s Global Power, CGP)数据库,揭示了全球推动脱碳背景下,对中国海外电力状况的新见解。
2022年8月19日,中国宣布将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底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23笔。由于缺乏信息,很难确定最新一轮债务免除的准确数据。然而,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新的政策简报估计,中国免除非洲对华无息贷款债务规模介于4500万美元到6.1亿美元之间,总体占中国对非洲贷款的一小部分。
为满足《巴黎协定》要求,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到 2040 年应逐步关停所有燃煤电厂(IEA 2021)。在这一转型时期,关于提前退役燃煤电厂的讨论必须要考虑能源转型中的社会公正,满足快速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当地的能源和经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