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小而美”的“一带一路”:中国谨慎恢复参与全球能源融资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脱碳的时代,全球范围向可持续贸易与可持续供应链的转型显得至关重要。低碳技术及相关矿产处于这一转型的前沿,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低碳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对促进全球气候友好型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对南方国家。
随着碳中和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能源从化石燃料的转型。然而,近年来,确定这些措施在实现《巴黎协定》和碳中和目标方面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可再生与可持续能源评论》上发表的最新期刊文章中,齐晔(Ye Qi)、芦佳琪(Jiaqi Lu)和刘天乐(Tianle Liu)对全球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进行了全面回顾,并介绍了脱碳指数(DCI),一个旨在衡量国家能源转型进展的创新指标。